常州大学徐华栋教授和沈美华副教授学术报告通知

2019-11-14

报告一:

报告题目烯基叠氮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报 告 人徐华栋教授

单   位常州大学

时   间: 20191115日下午1330

地   点材料学科楼四楼413大会议室


报告提纲:

  烯基叠氮作为一类活泼的官能团,可参与多种反应。本讲座围绕烯基叠氮的性质,探讨各种结构中烯基叠氮的反应性,建构用一般方法难以合成的氮杂环。如加热条件下,烯基叠氮现场生成氮杂环丙烯,氮杂环丙烯与分子内双烯发生Diels-Alder反应,给出了氮杂多环化合物。氮杂环丙烯与分子内烯丙基发生ene反应,则给出螺氮杂环丙烷类化合物。以上反应均体现了较好的官能团兼容性。上述氮杂多环和螺氮杂环丙烷化合物都可以进一步衍生化,从而丰富更多氮杂环结构,为药物化学提供新的化合物来源。传统烯基叠氮的亲核反应均发生在双键上,而我们发现并实现了烯基叠氮与酮的Schmidt反应,开发了烯基叠氮中氮原子的亲核性,本讲座也将讲述烯基叠氮这一新的反应,分子内反应版本可实现内酰胺生物碱的合成。


个人简介:

  徐华栋教授,1998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2001年硕士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师从周其林院士。之后以助理研究员身份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马大为研究员课题组,开展了两年多抗艾滋病的药物合成研究工作。20038月,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芝加哥分校继续深造,师从糖化学领域专家David Crich,于200712月获得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回国后,首先加入了上海鸿博智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半年后转入华东师范大学,受聘为副研究员。20125月加入常州大学,现为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课题组组长。入选2011年上海市浦江人才,2016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 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

  课题组已有24位硕士毕业,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12名,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合成方法学,构筑多官能团的杂环化合物,为药物化学提供新结构和新功能。另外课题组也开展糖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研究。课题组成立至今已发表SCI学术论文32篇,其中2AngewChem7Organic Letters授权发明专利11项。

 

报告二:

报告题目磺酰三氮唑在合成中的应用及硼基氮杂环的构筑

报 告 人沈美华老师

单   位常州大学

时   间: 20191115日下午1330

地   点材料学科楼四楼413大会议室


报告提纲:

        三氮唑是一类相对稳定的化合物,比传统重氮化合物安全、易于操作。在金属催化下,三氮唑分解形成氮杂烯基金属卡宾,从而可发生各种各样卡宾参与的反应。本讲座将讲述通过巧妙设计三氮唑的结构,高效合成多种新颖的氮杂环结构。如利用卡宾分子内C-H键插入反应,制备吲哚醛、吖啶酮。利用卡宾与与分子内双键环加成,得到氮杂二环结构。卡宾还能被氮原子、硫原子捕捉,得到叶立德结构,并进一步发生重排反应。碳硼化反应制备包含硼基的氮杂环是我们课题组最近的研究方向之一。本讲座也将介绍一类铜催化的分子内硼铜化-亚胺加成反应,制备硼基二氢吲哚和四氢喹啉。


个人简介:

        沈美华老师,2000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2000-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师从李超忠研究员,探讨氮自由基合成化学。2007年,加入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芝加哥分校化学系,在Tom G. Driver课题组开展过渡金属催化的叠氮化合物反应研究。2008年转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化学系,在Teshik P. Yoon课题组继续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开展了可见光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研究。2009年回国后加入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职务,领导小组从事抗癌及抗抑郁的药物研发工作。20126月加入常州大学,现为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科研方面与徐华栋教授组成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氮杂环的构建,兴趣点是三氮唑参与的反应及有机硼试剂的开发。